国产无硅芯片落地!打破3纳米工艺困局,美日荷“封锁联合”泡汤
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以厚度不及纸张十万分之一的材料为基础,成功研发出一款“未来芯片”。经测试,该芯片运算速度提升40%,能耗降低10%——这并非科幻电影,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自然材料》的重要成果。
北京大学科研团队以厚度不及纸张十万分之一的材料为基础,成功研发出一款“未来芯片”。经测试,该芯片运算速度提升40%,能耗降低10%——这并非科幻电影,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自然材料》的重要成果。
这颗发表于《自然材料》的“未来芯片”,藏着颠覆行业的硬实力。它厚度仅1.2纳米,约为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,却能在0.5伏的超低电压下高效运转——若用生活场景类比,这相当于仅靠一节五号电池,就能让普通高铁跑出磁悬浮列车的速度。
2025年9月25日,一则来自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消息,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连锁反应——彭海琳教授团队研制的铋基无硅芯片正式披露落地进展,这颗指甲盖大小的“晶体”,不仅跳出了硅基技术延续60年的瓶颈,更让持续数年的技术封锁出现裂痕,《华尔街日报》当天便发文警示:“
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厚度比纸张薄十万倍的材料,成功研制出一款“未来芯片”。该芯片运算速度提升40%,能耗降低10%——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设想,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自然材料》上的重磅成果。
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宣告了一项重大突破,他们成功地使原子核通过电子进行相互通信。这一发现为可扩展的基于硅的量子计算机的构建铺平了道路,可能在未来重新定义计算技术的背后原理。
在科技领域,芯片如同现代工业的“心脏”,驱动着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的每一次跳动。长久以来,硅基芯片技术被视为半导体行业的“圣杯”,其发展历程几乎等同于人类科技进步的缩影。然而,随着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在《自然材料》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——全球首款无硅芯